日本照明设计大师面出薰的灵感来自黑暗,倡导“让光明与黑暗相互映衬”。他在全球的照明作品超过700件,新加坡一道道经典的夜景更与他分不开,包括本月底开幕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以及2005年为新加坡构想至2030年的市中心照明蓝图。面出薰个展“夜景2050”目前在新加坡国家设计中心展出。
日本照明设计大师面出薰(Kaoru Mende)的灵感来自黑暗。他说:“有了黑暗,才能显出光明。有了黑影,我们才看得见光。”
面出薰从事照明设计近40年,1990年创办“照明策划合伙人事务所”(Lighting Planners Associates Inc.,简称LPA),全球照明作品超过700件,鲜少设计师产量能与他相比。
他从东京大学考获工业与环境设计硕士的时候,照明设计仍处于黑暗,经他不断摸索,方照出一条明确的道路。他说:“当时,提起照明设计,人们只会想到意大利名师的灯具,悬挂天花板的吊灯,可我不想做这样的设计。我认为光应该融入环境和景物,看不见源头和灯具,不露痕迹地照亮人的夜晚。”
当时,人们对照明的鉴赏与认知仍粗糙浅薄,公众普遍喜欢明亮、无一丝阴影的均匀白光,但这跟历史创伤有关,怪不了他们。65岁的面出薰忆起战后的成长岁月,说:“Circline这类的荧光灯在50、60年代崛起,成为战后摩登、富裕生活的象征。二战禁灯时期,人们为躲避敌军战机,在黑暗中度过漫漫长夜。战争结束后,白而亮的光让人们感到安全、安稳,驱走黑暗勾起的沉痛回忆。我祖父和父亲那一辈的人就不喜欢夜晚有一丝的黑影。”
深受《阴翳礼赞》影响
面出薰深受日本文学巨匠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影响,思考如何在设计中把黑暗还给光明。文中说道:“近代的都市大概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夜晚!黑暗国度不断地被人驱离,人们已将夜晚的黑暗尽皆拋诸脑后……我们何必考虑看不到的东西。将看不到的东西视同不存在即可……若有人硬要窥探那丑态,正如同以一百烛光的电灯照向茶室的壁龛……自行驱走了原本存在的美。美并不存在于物体,而在物体与物体间的阴翳与明暗之间。”道出了面出薰照明设计的哲学。
他的照明不是一种灯光划破黑夜,而是倡导“让光明与黑暗相互映衬,相辅相成,制造出光与影合理的反差和平衡。”
他强调照明设计师必须研究自然界的照明——如火光、烛光、萤火虫之光,从中获取灵感:“人造照明是近百年的发明,人类对人造光的操纵是近50年才开始纯熟。生火是我们老祖宗迎接夜晚的仪式,人类原始的潜意识里仍把火光和烛光当作松弛身心,日落而息的心理暗示。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刺激生产效力,鼓励人们劳作,但我们不能七日做足24小时,一到晚上就该松弛心情。黑暗对现代人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
作品多在日本和亚洲各地
面出薰主要作品在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与地区。在日本,除了有华丽转身的东京站、京都车站大楼、京都府迎宾馆、东京国际博览中心、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等地标性的照明杰作之外,新加坡一道道经典的夜景更与他关系密切。
LPA 2000年在新加坡设立首家海外分部,赢得不计其数的本地客户,点亮了多座著名的城市地标——包括最高法院、国家博物馆、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厅、滨海湾花园、国家设计中心、亚历山大拱桥、工艺教育学院总部、ION Orchard商场、丽敦豪邸(d' Leedon),以及本月底即将开张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等。他们近年也在香港设立第三家分部,主攻中国市场,目前手上共有80多件工程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