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去库存”“降产能”“供给侧改革”等成为“行业热词”,引发广大厂商讨论和反思。对于照明厂商来说,从过去到现在,“库存”无疑是他们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状篇
“库存”过高,企业生产压力大,商家销售压力大,“到头来,只挣了库存”不是一句玩笑话;若“库存”不足,面对大客户、大订单,也只能“望单兴叹”。
产能过剩
库存流通乏力
多年前,对照明灯饰行业来说,不管是厂家还是商家,仓库里总会保持一定程度的货物充足,以此来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临时下的“急单”“大单”,往日成为厂商一大竞争优势的“库存”,近年来却开始令人头疼起来。
我们看到,从传统照明时代到LED照明时代,不管是照明产品的生产技术、制造工艺还是市场需求,都从“传统”走向“现代”。过去单纯“拼产能”的运营模式渐渐让位给依靠“新技术、高品质、优服务”的厂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依然停留在“产品生产出来,就一定卖得出去”的旧思想里,其结果就是产能越来越高、仓库越建越大、货物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库存流通乏力。此时,“库存”,厂商曾经的“宠儿”在“供过于求”中成了“弃儿”。
销售受困
产品滞销积压
且不说产能多少、指标多少、库存多少,若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销售持续疲软、产品滞销,那么必将导致库存压力加大。“产品,只有卖出去了,才是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产品滞销周期长,其对于企业和商家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商家来说,“产品卖不出”是最头疼的问题。“产品滞销”意味着货物积压:一方面,滞销品极大地影响了商家资金回流,造成品牌营销、市场推广、市场维护和渠道建设“脱节”,而这又与销售业绩密不可分,直接造成销售额下降;另一方面,产品滞销,店面乃至仓库的货物积压严重,对商家购进新品、抢占空白市场、提高区域销售都是一种限制。
对于厂家来说,产品销售不出去尤为严重。产品滞销,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堆放仓库,资金亦随之被“锁”进仓库,不能及时回流,影响下一经营环节的持续进行。销售疲软,其必然结果是增加厂商的库存压力,减弱厂商持续发展和竞争动力,最后导致厂商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关门倒闭。
评估失准
库存高于预期
笔者在与商家交流中得知,目前,多数代理商的库存基本上都比预期要高,有些甚至远远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值得欣慰的是,虽然大部分商家表示库存比预期高,所幸未造成太严重后果,不影响持续经营。但事实是,商家们的经营压力有多大,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据部分商家透露,“库存过高”与“评估失准”有关。这里的“评估”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厂家对商家评估失准,有些厂家在给合作商家供货和“定销售目标”时“期望过高”,在一定时间内“拨”给商家的货物过多,导致商家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销售指标;
二是商家对自己的销售能力、客户资源、所在地市场容量等评估失准,其在向厂家订货时数量偏高,超出所能承受范围,不能及时消化库存。
产品更新
货物沦为“弃物”
如今,随着传统照明逐渐被LED照明所取代,照明产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对产品有多样化需求以及提倡时尚、健康、环保、方便、智能等,照明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繁且快速。嘉美照明市场部总监李志锋表示,嘉美经营三十多年,有着丰富的产品管理与制造经验,依托嘉美工业园强大的产能与产品线快速转换功能,已基本上实现“以销定产”及“零死库存”的目的。
但是,对于做不到“以销定产”和“零死库存”的厂商来说,企业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完善产品线,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在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时,必然导致已有产品成为销售最弱的一环,甚至“低价抛售”和“优惠促销”亦难以扭转局势。因为有了更新的产品、更高的性价比,曾经的产品在更新的产品面前渐渐丧失竞争力,沦为“弃物”,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销售出去,其将大大占据厂商的仓库,成为库存压力的“罪魁祸首”。
配货无力
订单反成“废纸”
在众多厂商抱怨“库存”高、压力大的同时,有一部分厂商表示“哭笑不得”。他们由于突然接到客户的“大单”“急单”,在现有生产能力和库存水平下,未能按时完成订单,或预计无法完成订单,而错过一笔生意。这与厂商库存不足、配货无力有关。
帝晖灯饰营销总监樊松建表示,如今,“产品的出货速度”是终端经销商很关心的一个方面,如果厂家出货跟不上,经销商也会换厂家。这说明,如果厂家等到客户下单再来备货,多数品类已经来不及了,特别是出货周期长的产品。由此可知,库存高是压力,有可能造成资金的“变相蒸发”,给厂商造成直接损失;而“库存”不足,厂家无法给经销商供货,经销商无法给终端销售者供货,这是环环相扣的“联结”关系,致使厂商都与订单失之交臂,造成间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