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石墨烯行业的发展态势喜人,不仅涌现出了青岛、常州、无锡、深圳等产业集聚中心,而且各种各具特色的石墨烯产品也相继问世。目前,我国石墨烯生产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更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到10年,石墨烯年产能将达到千吨级,到2020年,石墨烯产业化规模将达千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6年9月,我国石墨烯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居世界第一。
但在蓬勃发展的背后,石墨烯行业也面临着产业化遭遇瓶颈、专利质量有待提高、盲目炒作、虚假宣传等问题,如何规范行业发展,克服技术瓶颈,促进大规模产业化成为石墨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专家表示,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国内石墨烯企业在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距离石墨烯真正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行业发展态势喜人
2010年,石墨烯的制备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把“新材料之王”石墨烯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此后,其火爆程度一直不减。
据了解,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晶体,具有强度高、韧性强、透光率高等优势,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有科学家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甚至将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目前,石墨烯材料主要有石墨烯粉体和石墨烯薄膜两种形式。”常州二维碳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二维碳素公司)专利工程师陈亚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石墨烯薄膜主要用于触控领域、压力传感领域等,主要产品形态有触控屏、智能穿戴产品、加热产品等;石墨烯粉体主要用于新材料领域和能源领域等,主要产品形态有超级电容器、防腐涂料、散热材料等。
目前,不少企业基于石墨烯的特性已经研发出了各类独具特色的石墨烯产品。例如,华为推出20秒就能充满电的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二维碳素公司研发出石墨烯压力传感器、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石墨烯柔性屏可弯曲手机……这些代表了“黑科技”的石墨烯产品让人们大开眼界。
石墨烯的火爆也催生了大量企业投身其中。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石墨烯生产企业已从2015年的300多家增长到2016年的400多家。2016年,我国石墨烯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已达到30亿元左右。
专利申请数量领先
与石墨烯行业的发展态势相一致的,是其在专利方面的亮眼成绩。
近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石墨烯产业专利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9月,石墨烯技术全球专利申请量为5.0452万件。其中,中国和美国的专利申请量较多,处于引领地位,占比分别为48.25%和17.32%;韩国、日本次之,位列第二梯队;德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也有一定的专利申请,位列第三梯队。此外,在对全球排名前20的专利申请人进行统计发现,中国申请人占8位,居绝对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石墨烯专利申请潜在目标国家,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专利申请主体在中国进行了大量专利布局。截至2016年9月,石墨烯在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达2.4942万件,同比增长59.46%,中国已成为全球石墨烯专利申请量最大的国家。
“尽管专利申请数量占优,但我国石墨烯领域的专利申请质量有待提升。”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张朝晖告诉本报记者,从有效专利看,2010年以前获得授权的国内专利申请绝大多数处于失效状态;从专利类别看,2016年,国内有效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比29.08%,而国外有效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比5.2%。另外,我国相关企业在国外的专利布局相对薄弱,这或给未来相关企业“走出去”埋藏潜在风险。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石墨烯专利申请数量虽然较为庞大,但涉及石墨烯原材料及其制备工艺的基础专利数量较少。而基础专利恰恰关乎原材料技术,位于石墨烯产业链的顶端,可以说,谁在基础专利上占优势,谁就拥有了话语权。